【推荐】说课稿模板集锦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课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大领域: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本节课所讲的《太阳系》属于地球与宇宙这一领域。《太阳系》是科教版自然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太阳系与宇宙探索的第一课。在低幼阶段,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地球”这一概念,通过三四年级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获得了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然而,仅仅认识地球是远远不够的,在宇宙中除了地球还有天空中的星体。为此,本课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地球、月球、太阳三个天体及其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将视野扩展到更宏观的太阳系,为小学生撩起星空的神秘面纱。通过认识太阳系,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使学生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从而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还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运动、月相的变化、日食和月食、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关系等,这些知识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参加本课学习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具有初步理性思维的特点,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能力,对新信息的新鲜感影响了对主题的深层次理解、探索与把握,从一定角度上说分散了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力。
为此,教师要不断地改进课堂组织方式,以期全面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教师要有效地发挥指导和引导的作用,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有效的自主探究发现与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行为的养成,让学生体验着更多的学习乐趣。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知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等组成的。
2)情感目标:产生对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的学习兴趣;关注人类对星球的探索,培养学生了解天体、发现天体奥秘的渴望。
3)能力目标:具有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太阳系的构成,感受宇宙的魅力。
难点:建立太阳系模型 ,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正确的空间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模仿课件自己动手做实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类比推理。
六、媒体资源及原由
根据本课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的特点,我在课前找寻了大量的资料,将太阳系的概况、八大行星表面情况等知识制成一个容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内容较为丰富的课件——太阳系。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真实的太阳系运动的情况学生是无法想见的,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多媒体资料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自主完成所学知识的构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还应初步了解一些科学发现的故事和科学家的事迹,知道一些科学发现的成果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成果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看太阳系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渴望。(利用多媒体资源,产生壮观的立体感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对宇宙太空的探索渴望,形成对科学新发展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建立太阳系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首先提问: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太阳运动呢?其次,让学生欣赏视频资料;再次,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组成图,提问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学生互相交流完毕后,请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把握小学教学的“个性”,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太阳系的研究在课前就已开始了。课上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在学生对太阳系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播放,创造适当的“情境”,让学生接受视觉、听觉等媒体信息,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自我反馈。突破本课教学重点。学生面对呈现的信息,联系自己的先前知识,形成对当前信息的理解,同时,当前的新信息又能使原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和调整。
(三)深入理解,建立太阳系模型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对太阳系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太阳系的庞大。在试教时,我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以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五年级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还不够,做出的模型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在陈祥金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用实物模拟太阳系八大行星,建立太阳系模型。建立太阳系模型是本节课的难点,最主要的是借助建立模型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一个新的认识。这节课,我利用身边的实物模拟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让学生对太阳系模型的建立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使学生对太阳系模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清楚的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展示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使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天文常识教学一般采用单一的“讲解——接受”式教学,这种教学思路其实并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透过繁杂多样的现象,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才算是真正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因此,本堂课的学习力图把传统的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思路及分析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中教师起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人为本,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放手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处理信息,调动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小组活动、多边互动中增长智慧,培养能力。
说课稿 篇2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不同的购物场所》
一、说教材
《不同的购物场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 ……此处隐藏4709个字……;
3、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课文应用比喻、排比把“雪景”写得生动、形象的方法;
4、积累文中描写雪的语句,仿照课文的方法,学说一段“雪景”:
(1)学有余力的学生运用课内外积累的语句仿照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生动地描绘雪景;
(2)学有困难的学生能运用课文中的语句,选择一个片段描绘雪景;
5、教学重点,难点:
仿照课文的方法,学说一段“雪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应用媒体、自读、听写、合作、提示等方法,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记词;
2、借助音乐陪衬,通过自读、引读、赛读等方法,领会文本的诗情画意,培养颂读的感情;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品词品句,体会课文运用比喻、排比把“雪景”写得生动、形象方法,领略松坊溪满天飞舞的白雪花和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
4、设计单项尝试,提供雪景场面,运用积累和内化的语言展开想象,说一段雪中的景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松坊溪冬天雪景之美,培养学生品味、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之趣;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热爱自然之情;
四、教法学法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受教育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由观点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结构、全新的教育方法和全新的教育设计开展教育活动”。
根据“建构主义”的这一理论,我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了以下“建构”平台:由感受→感知→感悟;由感悟→尝试→模仿;由模仿→拓展→生成。而这样的三个建构平台,又是以“读”这条主线来贯穿的:即:通读梳理,萌发学趣感受美;诵读品味,诱发情趣感知美;引读铺垫,激发理趣感悟美。学生的学习由学趣→情趣→理趣,逐步上升。有兴趣,就会参与;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最终使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不仅整堂课保持着旺盛的学习之趣、探究之情,而且引发理性的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应用什么方法把松坊溪冬天雪景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应当说,这就是学法的归纳和提炼,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一)通读梳理,萌发学趣感受美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生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比如,以音乐为背景,以媒体为“中介”,展开与学生的谈话,创设一个愉快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来引入课题,步入松坊溪。让学生通读课文,找一找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讲一讲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这样做可谓是一举数得,既帮助学生读正了字音,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初步感受到松坊溪雪景的美,萌发了学趣。
那么松坊溪雪景的美,又是如何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这样,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文本的深入学习。
(二)诵读品味,诱发情趣感知美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真正做到像叶澜教授所说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据此,我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文片段读一读,并讲一讲你喜欢的理由。这样做的目的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情趣的诱发。让学生在媒体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品读、相互交流,发现、体味文本是应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松坊溪满天飞舞的白雪花和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从而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达到有滋有味的情感诵读。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一种感情的升华,而且是学会品味,体验学法的一种培育。
对于朗读,特级教师张庆老师有个巧妙的比喻,他说学语文好象是“布云彩”,“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修订大纲明确要求:“要重视语言积累”。朗读是积累的前提,熟读才能成诵。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朗读,形象与声音最终以词的形式定格于大脑皮层中。因此在教学描写雪花,溪石,石桥的时候,先以品词品句着手让学生感悟言语的凝炼,诗的情致,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自己也来说说下雪时的
(三)引读铺垫,激发理趣感悟美
建构主义指出:教育组织者应当成为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在相应的教育预设、教育过程、乃至教育反思中,都必须强化“主导-主体”的对话、合作、沟通,强化生命的动态互动,以使教育活动符合青少年的实际,激起受教育者的内需。
这就是说,教师的适时引导、适当点拨,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重点的落实”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尤其重要的是:要在整堂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教学难点的突破,重点的落实”做铺垫、筑台阶。“预设”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利于分段思考,有助与逐步达标,因此往往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解决“难点”——仿照课文的方法,学说一段“雪景”之前,我就采用了引读、想象、单项说话等方法,创设多种思维平台、语言实践平台,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铺路架桥”,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理性”地观察、思考,着眼于认知过程内在逻辑的呈现,使学生对文本的表达手法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说话。
四 练习设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大胆创新,拓展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应用。在教学完“下雪了”片断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见到下雪时的景色或雪花是怎样的?“雪止了”这是一个静中带动的雪世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见到的一道道风景,欣赏雪止后的银装素裹。
五 板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溶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描绘出一个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使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为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的顺序,我设计了以文本脉络为主线的板书,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
附板书:
下雪了 雪花 白雪纷飞
溪石 多姿多态
石桥 洁白如玉
雪止了 近处
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