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说课稿

时间:2023-12-01 13:04:24
《中位数》说课稿

《中位数》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位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位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最后课内容。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统计的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平均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进而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这三种不同的统计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学数学有用并激发出学生想去学想去用的一种迫切的情感态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理解掌握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会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用平均数来比较数据水平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了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经验和合作交流学习的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1)平均数虽然求的很好但对于意义的理解却不深刻。

(2)对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等总结性的发言,有可能出现表述不清楚的情况。

(3)如何合理选用三种统计量来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学生即将遇到的问题。

(4)学生容易出现争论究竟用哪种统计量才对,而忽略了其实只是应用哪种统计量更合理的错误。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较容易调动。引导学生用观察、猜测、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来发现掌握知识,采用“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来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课始终贯穿为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而学的一种教学理念。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常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我将教学的起点定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直接出现与学生原有认知冲突的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这种旧知识经验与新问题的冲突,使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必须用用另一种统计量来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求新知的过程。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觉到所学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迫切的想去学,想去思考,想去研究,想去应用,进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为可持续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坚实、完整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感受引入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必要性,体验应用三种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让学生以一种迫切需要自主学习探究的心态去学习,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学有所用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发冲突

1、教师课件出示阿冲到华联超市应聘的情境图,并边解说信息:

一个职员说我每月650元,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另一个职员说我每月600元,经理说超市员工的月平均工资在1000元。听完之后,你觉得有什么好奇的吗?

2、同时出示华联超市月工资表图,学生交流,你觉得阿冲月工资应该是多少?

3、教师抛出问题,那么这三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经理的每月1000元是否欺骗?

4、生练习求华联超市员工工资的平均数。并交流讨论得出:当一组数据相差过大时,平均数不能发映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那么,我们前面同学说的每月650元,每月600元又是怎么回事呢?

评析: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借助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反映出平均数所存在的缺陷,唤醒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期待。温故知新,实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二)分析探究,建构概念

1、师问,为什么说阿冲每月的工资是650元呢?生自主讨论,思考并分析原因。

2、反馈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强调,从大到小的顺序或从小到达的顺序排列,取这组数据的中间那个数。

3、小结并出示中位数的概念。

4、650元每月的工资是通过中位数反映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有同学说阿冲每月600员工资呢?你们是怎么想的?生自主讨论。

5、学生交流,指导分析一组数据中的同一个数出现的次数。强调那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

6、小结并出示众数的概念。

7、同桌练习说概念,教师巡视并指导概念中关键词的表述。

评析:立足学生的认知冲突,给与学生充分的时空思考、讨论、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明白一组数据特征的可以用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自主合作,适度引导,积极强调概念的关键词,明确概念。

(三)迁移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自主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学生板演。

2、师生合作验证,进一步巩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3、出示一组数据,7,36,7,20,18,16请同学找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同时引导学生,当一组数据为偶个数是,中位数怎么求?

4、小结,当一组数据为奇个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取最中间的那个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一组数据为偶个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此处隐藏10447个字……找中位数,交流自己统计数据中中位数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大量生活实例中中位数的实际意义。

(四)最后,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说说学习的收获与感受,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点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主动发展。

《中位数》说课稿8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断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

1、课件出示第一幅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孩子,现在我的朋友阿冲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刚毕业的阿冲还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天阿冲路过某超市时看到一份招聘启示上写着:本超市要招聘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阿冲觉得条件不错,就去应聘。

2.课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

师:可是过了一周后,阿冲发现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下。于是阿冲找经理理论,认为是经理欺骗了他,经理拿出了员工工资表给阿冲看,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1000元。

二、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统计表,帮助阿冲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探讨:

问题1: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为什么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小组交流并汇报:表面上看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但是由于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偏高,使平均工资高于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所以大部分人的工资不到1000元。在这里,用平均数1000元来反映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是不合理的。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问题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用平均数1000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那么你认为用哪个数才能更好地表示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三)、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师:找中间的数表示中等水平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在统计量中叫它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一组数据中什么样的数叫做中位数吗?学生:

A: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B: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列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板书:排列大小)

(2)、师生小结: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的中位数。师:用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

2.认识众数

师:还有的同学刚才想用600元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后,

师:

这里又出现了一种新情况,600元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在统计量中也给它一个名称叫做众数。(板书:众数)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同桌互相说,然后师生小结: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的众数。

3.师:用中位数和众数来表示这个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了是比较合适的。

4、【试一试】

(1)求出下列这组数的中位数和众数。 83,92,96,88,83,90,83(2)求出下列这组数的中位数

10、

15、

18、

25、

32、

34、

48、50师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3)小结: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一练:

1、红星配件厂生产组有11名工人,4月份每人的日均生产零件个数是:42,44,44,46,48,48,48,50,51,51,56,请根据这些数据求出工人的日生产量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个成员1分时间跳的次数如下: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答案:平均数135,中位数125)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答案:因为出现了234这样的极端数据,用平均数不合适,众数又只有2个,所以,可以用中位数代表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这一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说后,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中位数与众数,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统计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知识成为你解决问题的工具。

五、实践型作业:

调查班级每个学生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找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这一环节通过设计了实践活动,以延伸课堂教学,让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贯穿于实践活动中

《《中位数》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