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在哪里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气在哪里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空气在哪里说课稿1
一、设计意图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闻不到看不见但存在我们身边的一种气体。中班孩子对周围是事物现象很感兴趣,常常会问一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问题,什么是空气呢?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根据这一理念和幼儿的兴趣,我们选择了中班科学活动《空气娃娃在哪里》作为本次活动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这节课它的主要知识点是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方法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二、活动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
1. 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2. 积极尝试实验,提高观察、操作能力。
3. 能够发现试验中的问题,并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
重点: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难点:能够发现试验中的问题,并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
三、活动准备:
空箱子,每组一盆清水,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塑料袋、气球、吸管等实验材料;人手一个自制玩具“小火箭”。
四、活动流程
根据幼儿“玩中学”的特点,为了环节设计能更好的为目标服务我从三个环节,来帮助幼儿自身经验的形成,达到预设的目标。
(一)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引导幼儿认识空气。
(三)结束部分,幼儿园中还有很多空气娃娃等着我们和它们一起去玩“火箭上天”游戏呢。
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亮点在于注重了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步骤清晰,过程层层递进,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从而提升经验、习得知识。当然,活动的效果如何还需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检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空气在哪里说课稿2
一、首先说教材
本次活动是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的一个终于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让幼儿发现并感知我们周围都是空气,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了解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会使用一些实验器材,证实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再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雨探究欲望,为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本次活动的内容,我你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我们四周都是空气,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会使用一些实验器材证实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探究空气再哪里,难点是如何使用塑料袋收集、捕捉空气。
三、说幼儿
本次活动需要幼儿具备吹气球或者用吸管喝水的经验,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捕捉空气的环节。有的幼儿不能把空气捉到塑料袋中原因是没有抓紧塑料袋口。
四、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先说一下教学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原则,我采用以操作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结合情景教学法、观察法、谈话法等方法来开展本次活动。
2、再说学法
引导幼儿通过参与、讨论、操作展示等活动方式逐步完成活动的任务,引导幼儿再活动中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学习。
3、关于教学手段,采用实物展示法,引导幼儿通过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快来生活。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次活动的内容以及幼儿的认知基础围绕活动目标的重难点,我把活动过程设计为以下5个环节
1、情景表演导入新课
教师手拿带尾线的气球,松手之后气球飞上天空的情景导入活动的开展,通过观察气球,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2、自由探究初步体验,教师把气球的口打开,对准幼儿的小手缓缓放气,让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说感受。通过活动,幼儿观察发现气球里面是有空气的,空气是无色无味,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的。观察发现气球变小了,变瘪了,是因为里面的空气出来了,说明空气也是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的。
3、合作交流,深入探索,在此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我们身边的空气。
①通过游戏“捉空气”引导幼儿发现我们身边的空气。
②通过游戏“吹气球”和用吸管吹杯子里面的水起水泡引导幼儿发现身体里面的空气。
4、了解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和幼儿一起玩“捏鼻子”的游戏,捏住鼻子不能呼吸,看有什么感受,想一想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
5、引导归纳,活动延伸
利用开发式的提问,再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用比较法,准确的归纳自己所学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围绕活动的重点和活动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我又设计了活动的延伸进行纸巾实验,其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之再设计本活动的过程中,我自觉运用《纲要》的教育理念,积极的为幼儿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空气在哪里说课稿3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我们上课之前要先准备好自己的说课稿,大家知道说课稿怎么样书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幼儿园大班空气在哪里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 指导思想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如何抓住这一特点,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他们在接触自然界的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呢?针对幼儿提出的许多问题,如“塑料袋没装东西,为什么鼓鼓的”、“爸爸给钢笔灌墨水为什么要一挤一挤的”等等,我为大班幼儿设计了“空气在哪里”这一活动。
二、 说选材
空气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但它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到处都有空气”这一概念既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又稍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孩子们天天生活在空气中,有玩气球、吹泡泡、给球打气、使用救生圈等经验,但是这些经验都是零散的,孩子当时并未意识到空气的存在。怎样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呢?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为这次活动定出两条教育目标。第一,通过亲自动手,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空气。这一结论凭幼儿的认知水平是难以理解的。我认为应是这次活动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使幼儿领悟到空瓶子里、吹气玩具里、人身体里都有空气,既是这次活动的重点,也是这次活动的难点。第二,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激起幼儿对空气进一步观察和试验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这次活动通过让幼儿直接操作、反复体验,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探索,使一些不易被感知的事物或现象显露出来,不仅给幼儿留下实实在在的印象,还激发了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本次活动准备: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每人一个塑料口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气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四、说活动程序设计
总的思路是:以设疑激发兴趣,以实验突出重点,以幼儿的智力活动解决难点。具体做法如下:1.设置“障碍”,鼓励幼儿“跳”过去。 “疑”是探索的起点,以疑激趣,以趣激学,让幼儿在渴求寻找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开始学习。
首先,我做了一个“手绢为什么不湿”的实验。我把手绢塞进杯底,倒扣着浸入水中,让幼儿猜想:“手绢湿了吗?”“湿了。”孩子们肯定地回答,这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拿出来看一看,“咦!手绢为什么不湿?”疑问产生了,经验与事实发生了矛盾,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孩子们在疑问中开始了尝试与探索。一个接一个问题的答案我并不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创设环境、组织活动,带领幼儿去寻找答案。接下来做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哎呀!什么跑出来了?”这再次激起幼儿的好奇,手绢湿了吗?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呢?幼儿在教师的点拨下领悟到这杯子不是空的,有空气。”“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所以看不见,它在水里变成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这时,我会故意反问:第一次手绢为什么没湿,第二次手绢为什么湿了呢?在这里反问的目的是让幼儿思考、猜想、引起争论,把活动推向**。幼儿最终得知:开始,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而把杯子斜倒,冒出气泡,水把空气赶出来啦,刚才杯子里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幼儿动手实验,获得直接的体验与感受。手脑并用、实际操作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本环节我为幼儿每人准备一个塑料口袋、塑料管,每组一瓶水、吹气玩具、小玻璃瓶、土块等,让幼儿利用感官去探索、去发现。通过玩“找空气”的游戏得知:鼓鼓的塑料袋对着脸一挤,凉飕飕的,用塑料管往水中吹气,会冒出气泡,这就是空气。发现杯子里、小瓶里、吹气玩具里、屋子里、身体里、土块里都有空气。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幼儿讨论解决难点问题。我以“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来引发幼儿开动脑筋,从前面表象的积累中,总结出答案。向幼儿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幼儿回答,而是让他们先七嘴八舌地议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充分思考。幼儿讨论时,我不是旁观者,这时要做两件事,一是“听”,二是“说”。即听一听孩子们在说什么,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找不说话的孩子说话,激励人人动口,积极讨论。在幼儿充分感知,将零散的生活经验汇集整理后,最终形成了“到处都有空气”的概念,确实了解了空气的存在。
五、活动延伸
下课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继续探索的开始。所以,我在这次活动结束时,给孩子留下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幼儿自己动手实验。捏紧鼻子,闭上嘴,试试有什么感觉。捉一虫子,放在瓶里,盖紧瓶盖,几天后会怎么样?请父母帮助点燃两根手指长的蜡烛,用玻璃杯将其中一支扣住会怎样?引导幼儿运用知识经验,继续探索空气的作用。
自评
本次活动我让幼儿人人动手亲自尝试,充分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玩具鼓起来?它为什么鼓了?摸摸有什么感觉?怎样让它瘪了?为什么瘪了?空气在哪里呢?有办法“看见”它吗?有办法“抓住”它吗?有办法感觉到它吗……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引导着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他们借助水把空气变成“可见”的气泡,借助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触摸到的气包,借助吹气玩具把空气变成可“感觉”到的气流,孩子们确实相信了空气的存在,并联想到许多生活经验,终于发现了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活动目标顺利完成了,同时也增进了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